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/ 中醫藥資訊網/ 國家網路醫院

過敏性鼻炎俗稱「鼻子過敏」,統計上約有四分之一的成人和三分之一以上的兒童為此所苦惱,台北市的學齡兒童更高達百分之三十三罹患有過敏性鼻炎。

 

一、過敏性鼻炎的三大症狀 揉眼睛、揉鼻子及清喉嚨。

 

常連續性打噴嚏、流鼻水及鼻塞等,並且鼻子、眼睛、喉嚨常有搔癢感,因此罹患有過敏性鼻炎的人常常喜歡揉眼睛、揉鼻子以及清喉嚨。

 

 

二、臨床常見外觀症狀

 

1.鼻樑橫紋

常揉鼻子的病童,在其鼻樑根部可看到一道道的橫紋;同時鼻子也會比較朝天。

2.黑眼圈

病童的下眼袋也會比較黑,這是因為鼻腔內的慢性發炎,導致淋巴液回流不良而造成的。

3.丹尼氏線(Danial lines)

同時在下眼臉可看到數條由眼角內部向外散開的紋路,由於病童常喜歡揉眼睛所引起的。

4.鼻塞合併症

慢性鼻塞的結果,會造成張口呼吸、打鼾、嗅覺失靈、中耳炎、聽力減退、頭暈、頭痛以及口臭等併發症。

5.鼻竇炎

鼻竇容易得到細菌感染而引起慢性鼻竇炎。

6.無法集中注意力

過敏性鼻炎所帶來這些令人不適的症狀,常造成病童無法集中注意力,上課地無法專心。

 

 

三、過敏性鼻炎的種類與合併症:

 

(一)過敏性鼻炎從小孩至大人都可能發生,但是發生率以十多歲的青少年較高。大致可分為兩類:

1.季節性過敏性鼻炎:

引起過敏的因素多為花粉與黴菌,這兩種過敏原須在春暖花開及潮濕的梅雨季才會大量繁殖,因此疾病的發生人在每年特定的季節。

2.全年性過敏性鼻炎:

的發生率則常為全年性且會反覆發作,致病的過敏原比較廣泛,例如灰塵或塵璊等。台灣因為地窄人稠,並無大片的土地可供栽殖花草,以全年性過敏性鼻炎為主。

(二)患有過敏性鼻炎的病患常會合併其他的過敏性疾病,如異位性皮膚炎、過敏性結膜炎、蕁麻疹以及過敏性氣喘,其家族成員中也常會患有過敏性疾病。

(三)甚或嗅覺暫時減退,頭脹和聽力減弱,症狀起得快也好得快,通常好後如同常人,但也有人鼻水會流不停。

 

 

四、鼻涕和血液檢驗

 

診斷此病時,醫生常會抽點病患的鼻涕在顯微鏡下化驗嗜伊紅性自血球(和過敏有關係的白血球)的數量,還會抽血檢查和過敏有關的蛋白質叫IgE以及IGE特異性過敏抗體,以及血中嗜伊紅白血球的數日。也可作血清或皮膚試驗直接找出致病的過敏原。

 

 

五、過敏性鼻炎的中醫與西醫療法

 

(一)西醫觀點:

過敏性鼻炎的治療,一般來說,有藥物、減敏療法、手術治療以及環境控制等方法。

1.在藥物治療的方面:

(1)抗組織胺藥物:

對於打噴嚏、流鼻水的緩解很有效,但部份抗組織胺藥物有嗜睡的副作用,且長期服用後,部份患者會有效果變差甚至無效的情形:但目前已有新一代的抗組織胺藥物,不僅較不會引起嗜睡且為長效型,所以每天服藥的次數可以減少。

(2)抗發炎藥物:

     主要有過敏細胞穩定劑 (如Intal 敏鼻素樂)      及類固醇(俗稱美國仙丹)兩類。(如Fixonase輔舒良)

前者(如Intal 敏鼻素樂)只作用在鼻黏膜的過敏細胞上,使過敏細胞穩定,減少鼻子的症狀,主要是用於預防,但常須連續使用三到四星期才能達到最佳效果。

(3)類固醇鼻噴劑 

類固醇鼻噴劑(如Fixonase輔舒良)直接噴在鼻黏膜,不經口服全身,副作用少,可直接減少鼻黏膜的過敏細胞數量,降低過敏抗體而減輕過敏症狀。類固醇有口服及鼻噴劑等兩種給藥途徑,鼻噴劑由於是局部直接作用在鼻黏膜,全身吸收量只有百分之二左右,長期使用不致於造成如月亮臉、水牛肩等副作用。

(4) 抗生素

一般過敏性鼻炎的治療不需要使用到抗生素,但合併發鼻黏膜的細菌感染以及鼻竇炎時,就必須合併使用抗生素。

2.非藥物療法

(1)手術治療

針對長期發炎,合併有鼻甲肥大,造成持續性鼻塞或合併鼻中隔彎曲症狀,手術的方式有三種:

a.鼻甲切除術:將肥厚的鼻甲切除,同時矯正鼻中隔,以改善呼吸通道,而鼻甲面積減少,也有助於減少過敏反應。

b.鼻黏膜燒灼術:可使用電極刀、雷射刀或化學藥物燒灼鼻黏膜,使鼻黏膜縮小。手術簡便,適合懼怕開刀的患者。

c.鼻竇手術:適用於過敏性鼻竇炎造成鼻內鼻肉增生,或是有持續性鼻涕倒流的患者,目前可以採用鼻竇內視鏡手術予以治療。

3.環境控制

屬於非藥物治療的環境控制,避免患童接觸到週遭的過敏原,也是重要的輔助療法。

4.減敏療法

使用少量精製過的過敏原(需先做過敏原測試),注射於患者前臂皮膚下,採逐次加量漸進式的方法,刺激病人自己的免疫系統產生保護性抗體,使其免於過敏原的刺激,是較能夠治本且改善體質的療法,但並非全部有效而且較耗時需要定期注射兩三年。

 

**結語:

過敏性鼻炎是一種遺傳性的過敏病,可檢測過敏原加強環境控制預防,避免與過敏原接觸;並使用適當的藥物來緩解症狀,反覆地發作症狀影響上課睡眠作息,可依醫囑可使用類固醇鼻噴劑治療,減敏療法並可考慮。

 

 

(二)中醫觀點

1.藥物治療:

中醫治療主要為補腎健脾益肺、利水化濕脫敏,常用益智仁、山藥、烏藥等止涕,用苓桂朮甘湯化清涕,重用黃芪益氣固表,配防己祛風行水,蟬蛻、細辛、蒼耳子祛風宣肺能得到較好療效。

若要有效的縮減療程,在發作季節之前就要施以治療,先用溫陽益氣扶正的方法,改變過敏狀態,預防和減輕症狀,若症狀消失後,仍應繼續治療,鞏固療效,達到徹底治療的目的。

2.改善環境、增強體質:

去除病因,堅持體育運動如跑步、打球、游泳、練氣功、打太極拳…等,提高抗病能力,加服用中藥,從根本上去除過敏體質,必定能康健痊癒。

3.穴位按摩:

平時晨起時,以雙手魚際互相摩擦至發熱,再按於鼻兩側,沿鼻根至兩鼻翼迎香穴,往返搓熱,每日2-3次。或用雙手拇指貝測沿鼻翼上下往返推擦約2分鐘,一天2次。持之以恆,可預防感冒、鼻炎。

4.飲食控制:

食物很少單獨引起鼻過敏,通常都是整體性的過敏反應,例如誘發氣管過敏後引其鼻子同時過敏;最常見食物過敏,就是鼻過敏合併皮膚過敏。

適當的飲食控制,可以降低鼻過敏的發生率。

最常見的過敏食物如下:

(1)小寳寳的過敏食物以牛奶、蛋、海鮮為主。

(2)大童的食物過敏,最主要是堅果類,如花生。

(3)高過敏食物:巧克力、核桃、魚乾、加工食品、西瓜、香蕉、芒果。

**上述只是引發較多人過敏的食物,並非所有人都對這些食物過敏,如:約只有有七、八成患者是對海鮮、魚、蝦、貝類過敏。而有的人對蔬菜過敏,不是對海鮮過敏,卻一直以為自己不能吃海鮮。

因此應找出自己會過敏的食物避免再吃,而非避開所有會過敏的食物,造成飲食不便與痛苦。

因此,懷疑有食物過敏者,可先從停2、3周不吃某些食物,之後到過敏科作誘發測試,2小時內無過敏反應,表示無立即性的過敏反應,但仍須連續紀錄3天,找出可能的延遲過敏反應。或是利用驗血檢測聚合酶連鎖反應(PCR),但是費用較高。

5.食物養生:

(1)宜忌:

a.涼、寒性食物:

蝦蟹、墨魚、豆腐、梨子、椰子、白蘿蔔、竹筍、香菇、檸檬、大白菜、番茄、筍類、瓜類等蔬菜水果。紅茶、奶茶即使是熱的,也屬寒性食物,鼻過敏者應少吃或不吃…。

b.刺激性食物:

菸、酒、油膩、太鹹、太辣的食物。

(2)宜多食:

菠菜、玉米、韭菜、芋頭、青江菜、番薯、青椒、芭樂、蓮霧、釋迦、水蜜桃等屬平性之食物。

(3)依個人體質適度食用熱性食物:薑、蔥、蒜頭、香菜、利之、羊肉等。

6.保健藥膳:

輔以飲食調養,平時多時溫補之品以固本,如:人蔘、黃耆、大棗、核桃、山藥、羊肉等,以增強體質。

 

 

 

Minding如是說:

看了這些資料,症狀跟我家小孩根本就一樣嘛!

所以,雖然很多資料顯示,2歲以前的過敏是以皮膚濕疹顯現,但是,我家小孩的狀況可以證明,這不是絕對的!

 

回應昨天Sara的留言疑惑…

其實說到醫生的一些說法,多少都是根據臨床研究結果得來。

臨床研究的結果,大都是以統計方式計算,以一個較受公評的流程與公式找出實驗標的特性,並以具體的數字與比例表現出來。

通常得到的結果是…例如:實驗結果顯示,2歲以下幼兒過敏,以皮膚濕疹的比率較高,而且在統計上來說,這一偏高的狀況,是有統計上的意義的。

所以正確的說法是,2歲以下幼兒過敏的症狀,相對上來說以皮膚過敏最多。

但是任何一個研究者,絕對不會說:2歲以下幼兒過敏只有皮膚濕疹一種…。

 

但是,大眾媒體、醫護人員的說辭,為了讓大家好記,常常說的時候容易變成像在喊口號似的,因而忽略掉一些形容詞了。

 

 

另外,常常聽到一些醫療資訊說過敏的人在吃東西方面好多要注意的。

結果,每天光要拿個東西給孩子吃,都要想好久…到底能不能吃啊?

但是限制來限制去,孩子常常發脾氣起來了呢!

身為媽媽,我也好委屈呢!

 

看到中醫的說法就感覺,對呀!先去檢查看看,確定孩子對什麼過敏,才能從吃的調整體質啊!

要不然長期很多東西都不能吃的話,不是也間接變成〝偏食〞了嗎?

營養不均衡的話,也會造成誘發過敏反應或加劇過敏狀況呢!

 

 

資料來源:

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

http://www.dryahoo.org.tw/次網頁/衛教走廊/小兒過敏科/過敏性鼻炎.htm

中醫藥資訊網

http://www.ccmp.gov.tw/book/book_detail.asp?relno=554&selno=0&no=8&PageNo=1

國家網路醫院

http://hospital.kingnet.com.tw/essay/essay.html?category=中醫天地&pid=15997

資料整理:minding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ind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